close

                                                                                關於【除夕篇】請點這裡 

                                                                                關於【新年篇】請點這裡 

過年」亦稱「春節」,根據歷史記載,堯帝時制訂的曆法便有了「年」的稱呼,沿襲至今成為最大的節日。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戶戶從十二月中便開始準備過年,人聲鼎沸的年貨市場、喜氣洋洋的的春聯及年節飾品、琳瑯滿目的年節糕餅、美食...,到處都熱鬧非凡、煥然一新。

  • 過年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候有一種巨大、兇殘的獨角「年獸」,平常深居海底,每到歲終才出來吃人,百姓不堪其擾只能逃到深山躲避。由於"年關"難過,家家戶戶會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團聚一起吃頓特別豐盛的晚餐,並且通宵守夜不敢睡覺。後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紅色、吵雜聲及火光,便把屋內弄得燈火通明、在門上貼紅紙、並燃燒竹子發出熊熊火光及爆聲,年獸果然嚇得逃走。第二天一早,逃過一劫的人們開心的互相道賀、大肆慶祝,這便是過年、貼春聯、穿紅衣、放爆竹、守歲、吃團圓飯、祭祖…等習俗的由來。

  • 過年的習俗

    除舊佈新是過年最重要的事情,送灶神回天上後至過年前,家家戶戶會開始大掃除,以除去晦氣迎接新年。接著要辦年貨、在房子內外貼春聯、門簽及年畫,以增加新春的喜氣…,到底過年的習俗有哪些又是怎麼來的呢?

    • 祭灶、送灶神(灶君)

      農曆12月24日是諸神升天的日子,年節也自這天開始。傳統廚房通常會供奉「灶神」保佑全家平安,灶神返回天庭後會向玉皇大帝奏報一年來觀察人間的善惡功過,據此決定來年每戶的吉凶禍福。為了讓灶神多說好話,人們在這天會準備豐盛牲禮祭祀巴結灶神,且供品中一定要有甜湯、甜圓、糖瓜…等,祀後將甜圓黏於灶嘴,使祂口角生甜: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習俗上送神愈早愈好,以便在天宮佔到一席好位,還要放鞭炮、燒壽金、神馬畫像讓祂跑快點,有些習俗只准許男人祭灶。

      天神下降」:傳說25日玉皇上帝帶領天神下降巡視,代替24日昇天諸神,以賜人間吉凶。為免觸犯民間因此有很多禁忌。到了年卅晚上,灶王爺會帶著一家人來年該有的吉凶禍福,與諸神一同回到人間,迎接諸神儀式就稱為「接神」、對灶王爺就是「接灶」,儀式比送神簡單,只要換上新灶燈、在其前焚香敬拜完即可。



    • 清炱(大掃除)

      傳說每個人都有個像影子一樣愛阿諛奉承、搬弄是非的「三尸神」,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的醜陋不堪。一次他密報人間想謀反天庭,玉帝大怒下命凡遇有此罪行便在其屋簷下傑蜘蛛網做記號,並降旨天神於除夕下凡將被做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三尸神便趁機會在每戶人家都做記號,好在灶神發現其惡行,便召集各家灶神告知每戶人家必須在除夕前把房屋打掃乾淨。

      等到天神下凡查看時發現到處窗明几淨、人們溫馨團聚、處處祥和安樂美好無比,便返回天上將此一"怪事"稟報玉帝,人們才得倖免。從此民間開始有了除夕前大掃除的習俗,且爲了感謝灶神,人們習慣在送走灶神後才開始清掃,以示尊敬。而且因為平時家裡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爲免觸犯送走諸神後才可開始清掃,另也取「清厝會富」的諧音諺語。


    • 貼春聯

      古代人們相信懸掛桃枝可以驅鬼;據「山海經」記載,「神荼」、「鬱壘」是遠古時候一對有捉鬼高強本領的兄弟,當時常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他兩人便專門負責審視眾鬼惡行,捉惡鬼並綑綁起來餵老虎。後來人們為了驅鬼除怪、避邪消災,便把桃枝刻成這兩個神的模樣懸掛在門上,就是所謂的「桃符」,後來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

      五代時後蜀主孟昶認為這樣太單調,便別出心裁提了一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最早在桃符上題對句。明太祖推翻元朝後勒令全國春節一律貼春聯,並用吉祥話表現出士、農、工、商各行的特點。到了唐朝又流行把吉祥話修飾對仗,慢慢形成今天貼的春聯。過去常見的春聯是以大紅色的紙用墨筆或泥金筆書寫,今日則以印刷為多,除了在門上貼春聯(上、下聯加橫批)外,也可在門檻中央貼「五福臨門」、「招財進寶」、米甕貼「五谷豐登」;牛、豬圈貼「六畜興旺」;或是在家中、櫥櫃倒貼方形的「」、「」等紅紙,取諧音表示「春到」、「福到」,不過要記得大門上的春、福不可倒貼有失莊重。



    • 門簽、年畫、門神

      門簽」產生的年代比春聯更早,傳說姜子牙封妻為「窮神」,而畫下「見破及回」的符令,後來人們爲了避開窮神,便將紙剪破貼在門上以驅逐窮神。正史終最早有記載的則是「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西周成王將梧桐夜剪成玉奎圖贈送其弟姬虞並封到唐國,姬虞到任後便將剪紙貼於門上象徵吉祥,後來演變成掛門簽的習俗。演變到現代,變成一張方形紅紙,中間寫著:吉慶有餘、四季平安…等字樣。

      年畫」和春聯一樣由桃符演變而來,又稱"喜畫",相傳唐太宗時代龍王犯了天條將被宰相魏徵所斬,龍王求助於太宗,太宗便設計讓魏徵誤了監斬的時辰。不料魏徵雖在該時辰睡著了,卻在夢中斬了龍王的頭,從此龍王便夜夜向太宗索命。「尉遲恭」和「秦叔寶」都是大將軍,見太宗晚上無法入眠便自願在門口守夜,果然平安無事。因此太宗便命人將兩位將軍的畫像懸在宮門以鎮壓鬼魅,「尉遲恭」和「秦叔寶」因此成了門神,人們也習慣在每年歲末繪出門神的樣子貼在門上以趨吉避凶。漸漸演變成特有的民間藝術,由於每年更換故稱為年畫,共分版畫、刻紙、紙繪三種,總不過大紅大綠、色彩繽紛;在內容上則由最早崇拜門神拓展為納福迎祥、歡度喜慶、故事戲曲、民俗風情、節日風俗…等,表現民間的情感及對美好的期待。



      門神分為門神和門神兩種:武門神通常用來貼在大門上,大小與真人相仿,造型以全副披掛、手執兵器的武將為主,常見的除了有「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還有佛教的護法、佛寺的神「韋馱、伽藍」等,民間也有以關公為伽藍爺。文門神為文官型的門神,貼在進入院中的二道門或房門上,常見者如:「三星」、「五子登科」、「狀元及第」、「加官進祿」等。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正直善良、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所以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拿著各種傳統武器,隨時準備與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過去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 吃年食

      過去傳統社會大家會自製臘味年糕(粿)…等年食,古代中國人過年前多會狩獵,並將部分獵物加以處理、醃製、保存,演變到後來就成了臘味。吃年糕則是取其「年年高陞」的諧音,閩南民謠:「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財)菜包包金蘿蔔粿(好彩頭)吃點心。」;有在糕上放紅棗表示「吃紅棗年年好」的好運道;或形似黃金、白銀的黃白年糕,及狀如銀條的寧波、福州年糕,都蘊含「發財」意味。雖然忙碌的現代人已經很少自製,但總會買些回家應景。

做好過年的準備後,再來就是迎接令人期待的除夕夜、年夜飯、壓歲錢,跟熱鬧無比的春節了,也許你覺得年年過春節已經失去新鮮感,但是你真的了解春節的各項習俗及背後的意義嗎?敬請收看續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el0610 的頭像
    zoel0610

    康州柴米、紐約走跳

    zoel06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