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由來及習俗】請點這裡
關於【新年篇】請點這裡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具感恩及全家團圓的重要意義。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以感謝祖先及神明一年來的保佑。除夕夜家家戶戶一定要團聚吃年夜飯,吃過年夜飯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時刻,因為可以拿到壓歲錢,然後全家一起守歲,迎接新年到來。
- 辭年
除夕日下午,在家廟或住宅正廳前擺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祭拜祖先,以感謝這一年來諸神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來年平安、更多賜福,謂之「辭年」。禮俗會在神案前排三堆柑橘("吉"利)、二碗「春飯」(飯上插春字剪紙花,謂飯春花,閩南話「春」諧音「剩」,取「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之吉意)、年粿(高)、壓桌錢(線香穿制錢120枚取發財之意,並在其端插紅棗表示年年好)。另以五味碗拜門口及地基主,用春飯拜灶、床母;門扉後,放長年蔗〈連根帶葉之甘蔗〉二支,有取堅固家運吉利。在焚香、燒金、放炮後,辭年的工作才算完成。 年粿要供奉到初五,橘子則到元宵才拿下來。
- 年夜飯、圍爐
除夕晚上也稱「大年夜」,全家必須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古人吃時桌下置一火爐,並在四周放幾枚錢,取意全家興旺、錢財源源而來之意,故又稱圍爐。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的一餐,一定要全家到齊才可開動,連出外的家人也要趕回老家團聚,若無法趕回則要空出位子,將那人的舊衣服放在座位上、或擺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希望這種氣氛能持久,每道菜餚都有吉祥意味,因此都要嚐。例如:「長年菜」(芥菜葉長絲長,象徵長命,表示祝父母長壽)、「韭菜」(諧音久),且要一根根從頭吃到尾、不橫食、不咬斷,年壽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諧音好彩頭、代表好預兆;「全雞」諧音全家福、吉祥;吃「蚶」諧音胖,取其發福、發財之意,且其繁殖力強,將吃完瞉放在床下可「多子多孫」;吃魚丸、蝦丸、肉丸,有一家團圓、也有「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是科舉時代最高學位),這些都是不可少的年夜菜餚。餐桌上大多為油炸食物,因火炸象徵家運興旺;所用的菜不用刀切細以原狀煮食;即使平常不喝酒之婦孺,也要喝一小口酒(諧音:久)討個吉利;餐桌上要有魚而且不能吃光以表示「年年有餘」。
江南風俗在年節前要先做好米飯,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新年泡茶敬客會放兩隻橄欖,稱為"無寶茶";餐桌上必有炒青菜才會"親親熱熱";另外還必吃形狀像"如意"的豆芽菜。北京人習慣在春節間吃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蜜供、沙其馬、豆兒醬、芥末墩兒…。
北方人則用金銀米(黃白米)做年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此外會包餃子,因為古代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夜裡十一點到一點叫子時﹐新的一年是在子時來到﹐古人稱為 “交子”(交就是到的意思),這就是吃餃子的由來。而且餃子的形狀似元寶,代表招財進寶,有些人會放糖代表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可長壽;此外還會將錢幣包入餃子內,吃到的表示新的一年將會財運亨通發大財;餃子和麵條同煮則叫做"金絲穿元寶"。
此外還有很多吃食取諧音都有吉祥的意思,例如:吃餛飩是因為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取餛飩的諧音,並意指糧食滿囤;另外還有吃長(壽)麵預祝壽長百年、吃蘋果祈求平安、吃棗子希望春來早、吃柿餅祝事事如意、吃杏仁希望幸福來、吃豆腐祈全家福、吃三鮮菜祝三陽開泰、吃豌豆(又名安樂菜)、吃芋頭才能不犯愁…。
有一首閩南話兒歌,最能道出過年和團爐的景象:二九暝,年要到,囝仔嬰,莫亂跑。先幫阿爹挽(拔)雞鴨,又阿母滾豬頭。拉蚶又炒豆,放炮燒燈猴。祭祖宗,人盡孝,出子孫,代代賢(能幹)。阿公阿媽傳家教,出門再遠著記兜(記著家)。二九暝,要過年,囡仔嬰,著墊治(文靜)。不可說壞話,不可弄破咪(物)。火炭緊來起,圍爐團團圓。祝公媽,吃百二(長壽),祝父母,有財利。紅包紅柑紅記記,明年平安無代誌(不出事)。
- 壓歲錢、守歲
圍爐後長輩照例要分送「壓歲錢」給婦女、小孩,或是晚輩給高齡長輩祝賀健康長壽。壓歲錢亦稱「過年錢」,古代是用紅線穿一百個銅錢,取長命百歲之意;現在改用硬幣或紙幣裝進紅包袋中,數目必取偶數以求吉利,還有些習俗會把壓歲錢放於床側或枕頭底下。
發完壓歲錢後,闔家團坐,談天說笑、燈火通明、甚至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徹夜不眠,稱為「守歲」,傳說是古代人因為懼怕年獸而徹夜不敢入眠,故又稱"熬年"。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的人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可祈求雙親長壽,故又稱「長壽夜」,所以凡父母健在者都必須守歲。而「不睡」,閩南話是「不睏」、諧音「困」,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不困窮」的新年來臨。等午夜十二時一到,大家紛紛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
- 古俗:避債戲、跳火盆、送做堆
過去福州的貧富差距非常大,年前債主又總是催討的特別兇,因此一些慈善家便募款聘請劇班於除夕夜在萬壽尚書廟前搭棚演戲,並且通宵達旦直至初一早上,好讓窮人們在除夕夜有處可去。當晚如果有債主進廟逼債,一方面因為人潮擁擠難以找人,另方面在場的窮人會群起毆打討債者,一些人為了避開債主催討,紛紛躲到該處觀戲,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初一,債主也怕不吉利而不便開口討錢,可免新年這幾天被人討錢的苦頭,因此被稱為「避債戲」。後來閩南、台灣地區很多鄉村裏仍然保持除夕夜於廟前演戲的傳統。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
農業時代閩南人在圍爐後會在門前擺一盆子內放稻草並加以燃燒,〈稻穗要齊向家內,也可燒甘蔗皮〉,由一家老幼〈僅限男丁〉,臉向正廳跳過並一邊念「跳火盆,飼豬較大船,過火氣,百般都不畏」「跳得過,富不退」「跳火城,輸輸爭到贏,跳火群,亂糝都準〈隨便做都對〉」「新年較好舊年」等古句。火熄後將灰燼放在衣裙上,拿到廚房灶裡去,再念喜句「公〈土地公〉擔金,婆〈土地公婆〉擔銀,擔得無塊下〈沒有地方放〉,下得阮灶腳下〈放在我家的廚房〉」。
古時還有收養他姓女子做「童養媳」的風俗,女孩子從小就被認養在家可多一人當幫手,長大後選擇除夕讓童養媳與兒子圓房、結成夫妻,俗稱「送做堆」。選擇除夕的原因,一是說送神後、諸神上天不在凡間,趁此空檔完婚,可免除擇日及繁文褥節的麻煩,而且除夕就是良辰吉日;一說除夕家家戶戶忙著過年,沒有人會去喝喜酒,不必為請容傷腦筋,是窮人家完婚的好日子。故有「無時無老二九老」之諺語。
原來除夕夜的熱鬧背後有那麼多歷史典故,還有前人味了讓生活更好所發展出來的習俗,因此當我們歡欣、熱鬧的過著新年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也要緬懷一下老祖先的智慧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