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由來及習俗】請點這裡 

                                                        關於【除夕篇】請點這裡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節在鞭炮聲中展開,正月初一一到,家人先行祭祖,街上也處處可見拜年的人群,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更增添新春的熱鬧氣息,到底那麼多民俗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 放爆竹

    古代將竹子丟入火中發出劈啪響聲來驅逐年獸,稱之為爆竹。後來由於爆竹的響聲為年節帶來熱鬧的氣息,驅邪的目的反而漸漸不明顯,對經商的人家來說大放爆竹更是爲了新的一年能大發大利,舊時還習俗認為想發大財者爆竹聲要響到最後才算誠心。自從宋人發明火藥後,製作爆竹的技術越來越進步,有人將爆竹綑在一起成串出售,便是「鞭炮」的前身。此後鞭炮的花樣不斷的翻新,各式各樣的花炮及煙火,將年節的夜空點綴得更燦爛。


  • 開正(開春)、祭祖

    初一叫做「開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堂堂正正的開始,古俗依據天干地支訂出時刻,時辰一到就嗚放爆竹,廳堂燈火通明。祭祖是重視孝道的中國人在春節的頭一件大事,在神前及祖先靈位前供奉如:柑橘、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再一起燒金紙祭拜。拜後由晚輩向長輩行拜年禮,互祝「新年恭喜」。


     
  • 行(走)春、拜年(正)、請春酒

    早上起床梳洗、吃除夕剩飯後、穿新衣、戴新帽、著新鞋,擇定吉時及吉利方向(依干支和自己生辰而定)起步出門,向長輩或親友拜年,謂之「出行」或「行春」,是新春期間不可或缺的活動,過去廣東人還流行在春節互贈橘子,以以求吉利。

    新春期間大家見面需彼此拱手互道「恭喜」,家中有賀客臨門拜正,主人要端出用朱紅木盒盛著的各種甜食及甜茶招待賓客,甜食通常為花生、冬瓜糖、瓜子、紅棗等,客人吃甜食時也要說些吉祥話,如「吃甜甜賺大錢」、對已婚者說「吃甜甜讓你生後生"(兒子)」等,如客人帶小孩來拜年、也要賞紅包給小孩。

    現代人平日生活緊張忙戶,這是很好表達對親友的問候、關懷,增進人際關係的機會,但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叫"留帖" ;官大勢大的、交游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叫"飛帖",演變到今日就成了賀年卡

    從拜正到元宵期間,正好利用空閒時間宴請親友藉以聯絡感情、商家則借機招待顧客、彼此應酬,稱為「請春酒」或「春宴」,客人告辭時,會互相贈對方孩子紅包。有的擇定初九天公生祭祀後當喚或隔天舉行請春酒、正好可以大吃一頓。


  • 民俗活動

    中國人喜歡熱鬧,逢年過節更是喜氣洋洋。許多民俗遊藝,便依附在節日的喜慶和迎神賽會中,其中最常見的算是舞龍與舞獅、踩高蹺、噴春及跳財神,皆是具有傳統特色的賀喜活動。

    龍是中國特有的產物,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舞龍」自宋朝開始即已非常盛行,顏色或金黃、或青綠、或五彩、或火赤。可以在白天舞,也可在夜晚以火球開道飛馳。「舞獅」由於製作簡單、所需人手少,場地不受限制,逢年過節隨處可見。通常兩個人合作,一人舞獅頭,另一人舞獅尾;也有三個人一組,第三個人手持繡球在前面逗弄,或戴笑佛面具,手拿芭蕉扇,增加許多佳節氣氛。



    踩高蹺」是民間遊藝及地方曲藝的結合,表演的人依靠兩枝三十、五十公分的木槓,配合音樂、戲曲做表演。「噴春」是傳統社會中常見的賀喜方式。由三、四個人組成的小樂隊,挨家挨戶在門口或廳堂敲鑼打鼓、用嗩吶吹奏吉祥音樂,討賞紅包,為新年帶來熱鬧氣氛外。閩南話「」諧音「」或「」,故噴春就是希望哦出年年用不完的錢財,並有乘餘可以存起來,然而這個具有傳統特色的賀喜隊伍,現在已很少在城市中出現。

    另有一種叫「搖錢樹」的、由窮人在榕樹枝上拾一條紅綠穿上12枚的剩會、拿在手裡、每到一家門口,就唸出各種吉利的話、如「新正大發財、錢銀引己來,一文分(台語乞討之意)、年年春(剩);「錢樹搖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等等,家挨戶乞賞紅包。另外也有人扮成「財神爺」,手持寫有「招財進寶」的字軸,挨家挨戶念些吉祥話,向主人討點賞錢。



  • 春節禁忌

    為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春節時需遵守許多禁忌,如:
    1. 不炊新飯,要吃除夕的過年飯,表示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
    2. 不可吃稀飯,以免遠行時碰到大風雨喪生。
    3. 忌用刀類,因為刀意著破與凶。
    4. 不可舀肥、掃地、向外潑水,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由外往內掃,並把垃圾留置家中不能往屋外倒,以免把家裡的財富、福氣都掃出門外。
    5. 忌打破砲盤器物,如不慎打破,,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解凶災,並用紅紙包好,等到初五「隔開」後、才把它投進河中,並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以逢函化吉。
    6. 禁止午睡,因為男人如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若午睡,財廚房就會倒塌。
    7. 不可向人討債、與人打罵、或口出惡言、穢言,父母也不可打罵兒女,很不吉利。
    8. 忌煎糕類,因油煎後會變赤色,意味「赤貧如洗」。
    9. 忌用白色物品,用赤糖不用白糖。
    10. 忌啼哭,否則不吉利。
    11. 出嫁的女兒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否則會使娘家變窮,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
    12. 忌說不吉利的話,有些地方還會在不小心說溜嘴時,拿塊紅布或草紙在嘴上抹抹,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也等於放屁。



  • 春節習俗

    春期期間還有很多習俗,例如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而且不能空手,必須要準備一些禮物。初四為諸神返回人間的日子,俗語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一般在大清早,接神則在下午四點之後,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牲禮、水果、酒菜,並且焚香、點燭、燒金,以及燃放炮竹表示恭迎,同時要燒全副武裝的「神馬」、「甲馬」、「天兵」,以迎接諸神下凡。

    大年初一的熱鬧氣氛到初五告一段落,俗稱「初五隔開」。到了這一天,供奉在廳堂神桌上的春飯、甜粿、柑桔、甜料等物品要收起來了。農人下田、工廠陸續開工,商店也正式「開張大吉」,,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但是熱鬧滾滾的新年氣氛一直要延續至元宵節才會漸漸冷卻。以下這首盛行於閩南及台灣地區的歌謠可以把從初一到元宵節的習俗概括說盡:

    初一早 (開門大吉取於早)

    初二巧 (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事)

    初三睏甲飽 (初三是赤狗日,不宜外出,因此在家早早上床休息睡到飽,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

    初四接神 (諸神返天後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間)

    初五隔開 (代表「新正」已結束,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生日,故商家都在此日「開市」。)

    初六挹肥 (清除水肥,把幾天來的穢物清除出去)

    初七七元 (古人稱此日為人誕生日,所以家家戶戶要點七根蠟燭、煮七寶湯、吃長壽麵線、供奉長生果祈求解除百病、還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

    初八完全 (或做“團圓,就是把春節玩樂的心復原,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也要返回婆家。)

    初九天公生 (諸神之首玉皇大帝的壽誕,祭祀格外隆重,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擺設祭壇、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並燒金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

    初十有食食 (拜完天公生的牲禮非常豐富,有三牲五禮、五果六齋、綁紅繩的麵線、清茶和紅龜稞…等,因此又有得吃了。)

    十一請子婿 (傳統民俗裡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因此會專門宴請女婿。)

    十二查某子轉來拜 (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兒,女婿回娘家之日。)

    十三食鹽糜配芥茶 (吃稀飯配素菜,食幽默諷刺之意。)

    十四月光 (開始為上元月結燈棚。)

    十五上元暝 (元宵節,廟宇展示花燈,小孩持小燈籠踩街,而新年活動也就在一片燈海中結束了。)

傳統的習俗雖傳承了數千年之久,其就現代社會而言,仍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是環境的清理及佈置,可加強居家衛生並且增添新的氣象;而祭祖及拜神,反映了中國人一向所講求的孝道及倫理,為感恩的一種表示;除夕夜圍爐,則達成全家團圓,共同度過重要時刻的願望;拜年、回娘家,更維繫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至於一些看似迷信的禁忌,其實可視作前人維繫和諧,調節生活的方式。因此將年節中適合於現代生活的部份善加保存,並發揚光大,應是我們致力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el0610 的頭像
    zoel0610

    康州柴米、紐約走跳

    zoel06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