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年一度的燈會以外,最有名的就是「南蜂炮、北天燈」:最富「聲光」效果的臺南鹽水蜂炮、跟平溪放天燈。

  • 鹽水蜂炮

相傳清光緒初年,鹽水鎮因瘟疫肆虐人煙稀少、田園荒蕪,居民便在元宵時節,以各式陣頭虔誠地恭請關公及眾神出巡繞境,沿途並大放炮竹,助其聲威並驅逐邪疫,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竟因此絕跡。從此當地人每年都要恭請關老爺出巡,並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相沿至今,發展成深具特色的鹽水蜂炮盛會,是二百多年來特有民俗慶典。

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加以固定,規模不一,但總有數萬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

活動於入夜後展開,由一頂頂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揭開序幕,一直到隔日清晨五、六點,整個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其中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每當蜂炮點燃頃刻萬發齊放向人群射去,硝煙瀰漫中只見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五彩火花絢麗奪目,刺激又迷人。




  • 平溪天燈

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臺北縣平溪、十分一帶,位處偏僻山區,開發甚遲交通不便,早期入山開拓的漢人,常遭平埔族殺害或土匪搶劫,通信不便的人們便以「放天燈」互報平安,日據時代也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後來逐漸演變成當地元宵夜特有的習俗。

天燈亦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為軍事通信所發明,另一種說法則因其外型像孔明畫像的帽子。天燈是運用熱氣上昇的原理,用棉紙或油皮紙糊成,支架則用竹篾組成,口圓袋方。底底層支架中間,綁有一塊沾上煤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煤油點燃,並把整座燈按於接近地面處,燃燒一陣子之後便能使整個天燈昇空。

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而且有「放得愈高,(事業)升得愈高」的說法,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 寺廟「乞龜」

台灣的許多寺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由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麵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全人「吃平安」,也有人乞龜求子嗣、求財求壽。此外還有「乞花」也是在寺廟中擲筊,以乞得紙紮的花卉或人物,回家供奉,藉以祈求子嗣。如果靈驗,亦需在隔年的元宵加倍酬神。



  • 客家風俗

此外在客家人的聚落則有「賽新丁粄(粿)」、「溜閹雞」、「溜大豬」、「擲炮城」的風俗。




  • 迎「玄壇爺」遊境

祭玄壇爺也是台灣元宵特有的風俗,「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玄壇爺相傳即商朝的武官趙玄壇,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上元夜將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鳴鑼遊行。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祂驅寒,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抬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 因為有神氣保護。

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光復以後僅有在花東、野柳、北投地區仍保存著這項習俗。



以下還有一些現在已經不常見的古俗:

  • 聽香:
    古時後想覓得佳偶的少女,先燒香祭拜、擲筊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出門,並牢記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回家再擲茭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凶。

  • 鑽燈腳(有相親與求子兩種說法)
    古時嫁娶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少有見面的機會,因此元宵夜少女跟隨著母親到寺廟燒香,男方則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廟禮佛,好藉機在燈下偷看對方,是古代的一種相親方式。另一則想生男孩的婦女,會故意在燈籠下走來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個男孩,因為「燈」與「丁」發音相同,因此象徵「添丁」。

  • 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
    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少女相信「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親添壽。

  • 「偷俗」
    元宵夜未婚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女生必偷他人的蔥菜。諺云:「偷挽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當然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須放置原處。男生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云:偷老古,得好婦。又婦人竊得別人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云。欲求子的婦女則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諧音台語的「得兒」。

  • 拜東施娘(湖北省稱迎紫姑,廈門稱祭娘娘)
    相傳東施與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鄰居,西施貌美,東施貌醜,但都做得一 手好針線。二十歲那年元宵夜掉了一隻繡花鞋到廁所裡,在撿鞋時不幸溺斃,成為廁神。此後想學好針線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準備祭品與繡花鞋到廁所祭祀。

    另一個說法是紫姑是一個善良的姑娘,卻在正月十五因窮困而死。人們因為同情並紀念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人們會在這天夜晚用稻草、布袋等扎成紫姑肖像,婦女們會站在她做活的廁所、豬圈、或廚房邊迎接她、安慰她。

  • 觀三姑(一種有關椅子姑的占卜遊戲)
    相傳有個名叫三姑的三歲女孩,不幸母親去世,由嫂嫂撫養,可是嫂嫂心地不好,百般虐待三姑並將其活活打死,屍體就埋在豬欄內的豬槽下;關三姑的遊戲係以小竹椅代表三姑,在問卜的時候,抬椅子的人,即憑搖動椅子姑作答,今已不多見。

                

其實有時候看看過去的傳統,真的非常有趣,可以感受到先民們爲了生活不易所發展出各式各樣保平安、求吉祥的風俗,也可以看出對過去農業時代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比如說有很多風俗是爲了求得生男孩)。

大家在度過節慶的歡於之餘,也不要忘記緬懷前人的艱辛,並且更珍惜當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el0610 的頭像
    zoel0610

    康州柴米、紐約走跳

    zoel06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